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在北京亦庄顺利举办,参赛队伍多达20只。最终,天工Ultra以2h40min完赛,峰值速度达到12km/h。采用松延动力N2的两队也取得较好成绩。对于本次比赛所展现出来的机器人产业的能力和现状,市场分歧比较大,在这里我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我认为从产业发展和技术演进的角度,本次比赛还是更多的展现了积极进步的方面。全程超过20km,时长接近3h的比赛,能够有多支队伍完赛说明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系统稳定性、结构强度上已经较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获得冠军的天工Ultra,其采用了刚柔耦合腿部结构+液冷散热,有效的降低关节冲击与电机过热风险,同时搭配自研“慧思开物”具身智能平台,使得天工虽然拥有成年人的身高尺寸,但是全程步态流畅,节奏速度稳定,且未更换机器人,展示了突出的运动控制能力和散热等稳定性上的优势。亚军采用松延动力N2机器人,跑步姿态拟人化程度极高,全程也仅更换一次机器人,而更重要的是,其全程无陪伴独立跑完全程,显示出了在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大小脑的流畅协作。另外我们也看到,此前关于人形机器人下半身零部件技术方案上国内外有明显区别,海外特斯拉使用丝杠,国产方案以减速器为主,而本次多个团队完赛也使得国产减速器为主的技术方案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侧面显示了国产机器人行业一定的技术竞争力。
其次,本次比赛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们看到除了冠亚军之外,即便是其他完赛的队伍也在过程中多次更换机器人,在不稳定的环境中长时间连续工作之后,机器人零部件产生的金属强度下降,自身重量产生的磨损,运动过程中振动造成关节和零件损坏,甚至掉落等等问题依然较为严峻,在轻量化和耐久性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同时电机、电池与芯片大量的散热问题也亟待改进。电池续航也是一个问题,未来探索固态电池的应用或是解决方案。最后,机器人本身大扭矩输出、小体积轻量化、良好的散热构成不可能三角,如何依靠技术的迭代进步取得更好的平衡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综上,本次比赛是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一个小的里程碑,全程直播的方式也让我们不再是从官方发布的视频而是从现实中看到了国内人形机器人长足的进步和仍待解决的问题,是从实验室向实际应用场景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且我们也需要正视预期,未来2-3年快速放量落地的应用场景以工业制造和极端环境任务执行为主,其工作场景的重点在于精细化操作和稳定重复作业,与马拉松的侧重不并完全一致,人形机器人从专用场景向C端通用场景的应用仍需要一定技术的积累。回顾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过程中都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扰动,但技术创新却从未因此而停止,人形机器人已经处在从0到1的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对于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依旧保持信心和期待,看好行业长期的成长空间。
风险提示:投研观点不代表公司立场正规股票配资排行,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基金实际持仓或未来投向保证。观点具有时效性。